关于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拟正式推荐对象的公示
根据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评选表彰的通知》(人社部函〔2025〕11号)要求,经各级推荐单位自下而上逐级审核推荐,省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报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初审,拟正式推荐韩兆虎等7名同志为全国自强模范、“黄河之滨”志愿者服务队等7个单位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王云兰等2名同志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
为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接受社会监督,现将拟推荐对象予以公示。公示日期为2025年4月1日至4月8日(5个工作日)。公示期间,如对拟正式推荐对象有不同意见,可通过电话、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等形式向省评选推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反映情况(信函以到达日邮戳为准)。反映情况须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提供真实姓名、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以利于调查核实和反馈情况。
一、公示对象
(一)全国自强模范拟正式推荐对象(7名)
1.韩兆虎 男,汉族,1968年8月生,民盟盟员,中专学历,听力言语一级残疾,金昌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甘肃省艺术学校特教美术班毕业后,任教于金昌市特殊教育学校美术书法教师,成为全国聋人书法家中的杰出代表。他忠诚特教事业,创新手语与笔谈融合教学法,所授书法课成为学校特色课程,辅导听障学生作品获全国及省市级奖项百余次,他个人连续三年考核优秀并于2024年晋升副高职称。其书法造诣深厚,作品屡次入选中国书协“张芝奖展”“首届楷书展”等国家级展览,2015年成为中国书协首位聋人会员。常年赴中国美院研习传统经典,形成独特艺术风格,获“金昌文艺奖”等殊荣。作为民盟盟员,捐赠扶贫义卖作品数千幅,义务书写春联惠及乡民。身兼中国残联主席团委员、甘肃省聋协副主席等职二十余载,推动落实助残政策,被授予“全省自强模范”称号。
2.方晓琴 女,汉族,1972年4月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视力一级残疾,兰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方晓琴自1997年6月毕业于长春特教学院以来,一直坚持在兰州市特教学校教学。二十八年来,她心怀大爱,给困难学生给予资助,帮助他们就医、就业,让学生在自己身上练习按摩手法,培养出19届200多名盲人按摩毕业生。她教研能力突出,撰写的《浅谈在推拿教学中提升盲生的职业素养》《深耕动作示范,提升盲人推拿按摩教学效果》《在特殊教育岗位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文章分别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她承担省市残联举办的保健按摩培训教学任务,多次被评为市级、校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和学校“最美教师”,2023年,获国家通用盲文技能大赛优秀奖,2025年,获兰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优秀指导奖等。
3.马启红 男,汉族,1978年3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肢体二级残疾,秦安县马启红诊所中医(专长)医师。马启红小学毕业后选择跟随老师学习中医,先后在县卫校、定西卫校学习,并通过成人高考取得大专学历。他自立自强,开办诊所,从一名“跛脚少年”成长为杏林逐梦人。他潜心研读中医药典籍,用布条缠紧冻裂的手指抄写200多万字的医书笔记,系统掌握了中医诊疗技法,开办了全县第一家村级中医诊所。为了更好用医术守护生命,他经常在自己身上寻找穴位练习针灸,试服有毒药材,独创“清髓化毒汤”,创新采用“中药+艾灸+心理疏导”联合疗法,为白血病患者的生命续航。他连续15年,每周用三天时间到周边村庄义诊,累计义诊1.5万人次,为17位白血病、癌症患者减免医药费170万元,并创新推出“云诊疗”服务,通过视频问诊指导用药,铺就乡村健康“最后一公里”。马启红先后被评为天水市残疾人就业工作先进个人、秦安县道德模范、2022年第四季度“天水好人”、2023年度“甘肃好人”。
4.张开军 男,汉族,1974年1月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肢体一级残疾,酒泉市肃州区新启点残健一体创业就业中心负责人。自2019年以来,不断创新发展,先后成立“金泉路社区未来小站”“新启点残·健一体创业就业中心”“敦煌市未来小站梨园社区分站”“靖远县未来小站分站”以及肃州区公共实训基地“希望之家”,共安置残疾人及其家属80余人就业。他积极与社会各界公益组织对接,成功引进数据录入、“10086语音客服”“3D数据标注”“顺丰公司工单处理员”和直播带岗带货等适合残疾人的项目并设置工作岗位,争取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安置残疾人及其家属近百人。他热心公益活动,不定期到困难重度残疾人家中慰问,为残疾人举办运动会、绘画大赛、电影观赏等活动,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并积极申请各类辅助器具给有需要的困难残疾人。
5.李华宁 男,汉族,1989年1月生,中共党员,中专学历,肢体一级残疾,庆阳华宁涌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庆阳市集善乐业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负责人。他出生于清贫且多灾多难的家庭,爷爷奶奶瘫痪,姑姑智力缺陷,他自幼帮父母扛起家庭重担。2013年,因工地事故导致他本人高位截瘫。面对困难他选择了坚强,重拾生活勇气,坚决学技谋生。手摇轮椅磨破手,四处奔波求艺,历经失败仍不气馁,终掌握多项技能。他不仅自己创业,还热心帮助其他残疾人。从成立沙艺工作室,到文化传播公司、职业培训学校、集善乐业残疾人网络就业基地,开展“定岗式”培训,先后帮助带动近100名残疾人就业,累计免费培训残疾人及家属400多人,带动了200多人从事“数字化”类工作。在艰难创业、遭遇产品滞销等困境中,他坚持带病工作,最终带领团队走出困境,用行动诠释了自强不息与大爱。
6.郭通平 男,汉族,1973年1月生,高中学历,肢体一级残疾,东乡族自治县通彤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1993年,他在临夏县职业技术学校电器维修专业毕业后,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不懈的拼搏,积极投身于创业浪潮,先后成立东乡县通彤电子技术服务中心、东乡县海尔专卖店、东乡县通彤养殖有限责任公司、东乡县泽民生态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分别于2016年、2019年先后创立东乡县通彤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东乡县通彤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带动更多农民就业。近年来,公司累计安置16名残疾人,吸纳30户残疾人家庭加入养殖合作社,与50户残疾人家庭签订养殖协议,以低于市场价50%的价格给特困残疾户发放良种羊35只,累计辐射带动残疾人家庭100户以上,户均年收入增加8000元左右;免费为25名残疾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累计资助残疾人和困难群众2010人、33万元。积石山县地震发生后,为受灾群众送去500斤手抓羊肉,为受灾养殖户捐赠青贮牧草6吨,以每只高于市场价200元的价格收购受灾农户羊290只,免费向残疾养殖户发放良种公羊46只。先后被评为“全省自强模范”“全州自强模范”“临夏好人”。
7.刘海云 女,汉族,1983年9月生,初中学历,肢体二级残疾,民勤县三雷镇三陶村村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甘肃儿童文学八骏之一。先后出版小说集《蒲公英飞向远方》《万能手臂》,在《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中国校园文学》《延河》等刊物发表作品百余篇,作品入选《儿童文学选刊》《中国儿歌大系》《语文主题学习》等多种选刊、精选本和教辅。图书入选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甘肃省农家书屋推荐目录。曾获“周庄杯”全国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大赛奖、《东方少年》年度重点作品奖、甘肃省黄河文学奖、甘肃省优秀童谣一等奖等多个文学奖项,获甘肃省“优秀青年文化人才”等多项荣誉,2024年被提名“2023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14家报刊媒体专题报道了她的励志人生和文学创作。
(二)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拟正式推荐对象(7个)
1.“黄河之滨”志愿者服务队 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的社会团体,工作人员1298人,28支服务分队,服务网覆盖全省村社区。“黄河之滨”志愿者服务队创新5个低电压治理示范工程项目,常态化开展“爱心服务·电亮金城”等活动,累计上门服务5万人次。开展“圆梦折翼天使·电亮萤火微光”,聚焦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用关爱和温暖点亮孤残儿童1800个“微心愿”。服务队将全省136个残疾人日间照料服务点、252家康复服务机构、特教学校及其他残疾人服务机构纳入重要及民生客户清单,完成省康复中心医院等残疾人服务机构的隐患排查和负荷测试,对高压氧舱等重点科室全周期护航。在兰州地区筛选了100户残疾人家庭开展入户安全隐患排查,守护电动轮椅用电安全。开展电车滑门、盲文卡片、用电手语、爱心插板、3D画板等五个小发明创新实践,用电力微光助力孤残人群过上更为体面、更有尊严、更加幸福的生活。
2.国家税务总局成县税务局 国家税务总局垂直管理正科级行政单位,工作人员121人。国家税务总局成县税务局始终致力于助残服务,注重在精细优化服务流程上下功夫,设立“爱心窗口”“助残绿色通道”,配置便民设施,云端指导老年人使用电子税务局,推出“预约上门办税”服务;并积极开展爱心助残活动276次,解决实际困难21个,投入帮扶资金14.2万元。近5年征收残保金3145万元,为全县14家残疾人集中就业企业减免税费227.5万元,带动新增残疾人就业岗位67个,扶持4家残疾人小微企业稳定经营;追缴残保金301万元,广泛收集意见建议,妥善处理涉老涉残纠纷,办税时间平均缩短45%。同时,国家税务总局成县税务局组建“方言宣讲团”深入开展“炕头课堂”“院落宣讲”,“网格化”辅导培训11场、2567人次,注重多形式宣传辅导,做到政策宣传辅导全覆盖。
3.甘肃省财政厅乡村振兴处 省财政厅主管正处级行政单位,工作人员10人。乡村振兴处通过劳动技能培训、发放务工交通补助、实施“雨露计划”等举措,对有劳动能力、弱劳动能力和纳入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的残疾人分类扶持促进增收。联合省残联等部门印发《关于设立村残协专职委员(爱心助残员)公益性岗位助推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通知》,将岗位补助标准由100元/人/月提高到不低于500元/人/月,根本上解决村残协专职委员补助水平低的问题。扎实推进“结对帮扶·爱心甘肃”工程建设,工作纪实在《甘肃日报》头版刊载。充分发挥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督促推进作用,2024年统筹安排中央和省级特殊教育补助资金2140万元,支持特殊教育学校改善办学条件,为困难重度残疾学生提供送教上门服务;下达资金3.18亿元支持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其中下达1750万元为5000户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安排2000万元支持低收入家庭听障儿童救治工程项目,帮助困难听障儿童重获“新声”;下达就业补助资金21.84亿元,支持就业困难人员(包括残疾人)社会保险、公益性岗位、求职创业补贴等,有效缓解困难群众就业压力。
4.甘肃省就业创业促进中心 省人社厅主管正县级参公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3人。省就业创业促进中心参与设计完善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落实稳就业政策措施全力促发展惠民生、进一步做好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及经办服务等工作的政策保障。联合组织“就业援助月”、残疾人专场招聘会暨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双选会、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直播带岗、盲人按摩培训学员就业推介会等活动。社保系统与残联系统对接推动信息共享。十四五以来,累计支持创业担保贷款和“陇原创业贷”9698名、16.25亿元。分级补助吸纳残疾人就业的市场主体。会同省残联连续组织三届甘肃省“百千万”创业引领工程残疾人员“创业达人”选拔活动暨残疾人创业创新大赛,共吸引全省350个企业报名参赛,评选残疾人“创业达人”15名,带动就业超过1.2万人,20余家中央、省级媒体宣传报道,点击量达到千万人次。
5.高台县残疾人联合会 正科级群团组织,现有工作人员11人。近年来,高台县残联通过构建“大协同”组织体系、推行精准化服务模式、创新多元化就业路径、实施项目化实事办理、打造立体化宣传格局,加快形成残疾人工作“五维联动”和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良好局面。先后获评“全国节约型机关”“全市第十一届残疾人运动会先进集体”“全县2023年度强县域行动先进集体”。2024年打造了全省残疾人日间照料辅助性就业“高台样板”,全省现场推进和培训会在高台县召开,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近年来,精准施策促康复,累计为2224名有需求的残疾人和130名残疾儿童提供个性化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95%以上,辅助器具适配率95%以上。多措并举稳岗就业,成功创建国家级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年培训390人次;在乡村振兴领域孵化残疾人就业实体5个、专业合作社2个;辅助性就业18人,“爱心屋”带动就业10人,近三年残疾人就业年龄段就业率90%以上。政府残疾人事业投入年均增长16%,实施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1228户,发放托养中心床位补贴58.8万元,发放电费补助1318户,免费配发取暖用煤322户,购买意外伤害保险1621人。
6.甘南州特殊教育学校 甘南州教育局主管的正科级事业单位,现有工作人员76人。注重打造“3+9+3”模式(三年学前加九年义务教育加三年职业教育),保障全州特殊教育指导、特需儿童教学需求,所有学生寄宿生活费全免。全面打造西式面点坊、洗衣坊、缝纫室、OT室、蒙台梭利室、手工康复站、动感教室、心理健康辅导站等保障职业教育与个训教育的功能室,推出“融合教育伙伴计划”与“分层走班教学”,形成“五风育人”加“五育融合”课程体系。多位教师在省、州特殊教育技能大赛中获一、二等奖,多篇教学论文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24小时照料寄宿学生生活起居和学习。先后获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7个荣誉。无上访事件,赢得家长与社会各方面好评。
7.兰州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兰州市残联主管的正科级事业单位,现有工作人员54人。中心始终聚焦基本保障,提供残疾人日间照料、心理辅导、法律咨询维权、盲人按摩服务、求职就业登记等服务3.78万人次,打造“一站式”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连续12年实施“幸福牵手”婚恋工程,59对残障人士成功牵手破解婚恋难题。实施“文化润心”赋能工程,培育市残疾人艺术团,举办残疾人文化体育比赛22次。实施“残健融合”共建工程,举办心理辅导、法律援助讲座、盲人按摩技术指导及体验活动26期,50名残疾人就业;打造“爱心义卖集市”,年均义卖4场,展品2000余件。党员干部“返乡走亲”“双报到”,直接服务2万余人次,解决实际困难近千个。推出“家政帮扶+”行动,精准服务600余户、2000余人次。积极探索“慈善+”公益模式,链接物资价值60余万元。
(三)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个人拟正式推荐对象(2名)
1.王云兰 女,汉族,1982年10月生,大专学历,定西市陇西阳光康复中心主任。在残疾人工作岗位20多年,坚持一切从残疾人切身利益出发,积极探索拓展“康复+教育+医疗+托养”服务模式,带领团队先后治疗3000多病人,照护残疾人350人次。她总结出特殊群体管理特殊群体互助式照料模式,多渠道多举措为残疾人提供稳定的实现自我价值平台,成功引导15名被照护者成为中心工作人员,累计帮助残疾人及家属就业50多人。在当选省十四届人大代表期间,她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全县乃至全市、全省的残疾人康复托养工作贡献力量。在她的带领下,中心评选为“甘肃省残联困难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并获“定西市五一劳动奖”、“甘肃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她本人获定西市“三八红旗手”,获得全国智力残疾儿童在职康复专业人员证书、“CLASI”感觉统合治疗师全球认证等各类专业资质。
2.尚天军 男,汉族,1977年8月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景泰县残疾人联合会党支部书记、理事长。尚天军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格外”嘱托,把残疾人的大小事放在心上,担任县财政局副局长分管预算和社保工作中,为残疾人事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在残联工作期间,坚持创新服务,推行“一讲政策、二听民意、三查隐患、四解难题”的四步工作法,累计开展“一帮一”结对关爱活动470余次,惠及困难重度残疾人310人。在全省率先配备村(社区)残协专职委员,修建全省第一座无障碍天桥,积极探索“爱心助残就业点+志愿服务驿站”模式,为11处爱心助残就业点申请减免租金。坚持倾情守护,经常为困难残疾人家庭支付学费、房租费用等生活开支,个人前后出资2200余元帮助困难重度残疾人朱延义一家,用个人积蓄为红水镇泰安村困难户老何家孩子购买学习用品和玩具衣物等。
二、受理部门及联系方式
(一)甘肃省残联组织联络维权处
联系电话(兼传真):0931—8411841
电子邮件:ZZLLC168@163.com
通讯地址:兰州市城关区民主西路168号
邮编:730030
(二)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人事处(表彰奖励办公室)
联系电话:0931—8960608
传真:0931—4894106
电子邮件:gsspzbgs@163.com
通讯地址:兰州市城关区广场南路51号
邮 编:730030
甘肃省评选推荐全国自强模范暨
助残先进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25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