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将军”尚庆武的缝补人生
一台补鞋机、三张方凳、一副拐杖,这是尚庆武修鞋摊上的全部家当。32年来,他就靠着这几样简单的家当,缝补着人们的鞋子,缝补着自己的生活,也缝补着温暖和感动。
尚庆武今年55岁,他是景泰县中泉乡三合村人,在景泰县城里他对残疾人免费、学生半价修鞋的事迹妇孺皆知,这样的优惠在32年来不曾间断,再加他的鞋摊位于一中附近的支渠桥头,32年来从未变更过,所以,当地老百姓送他一个美称——“桥头将军”。
他本是一位拄拐而行的残疾人,为何能将这样的义举坚持32年呢?近日,记者来到景泰县进行了实地采访。
院落一景
10月4日上午,记者经过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尚庆武师傅,他在景泰一中桥头对面的家里,推开院门,正北五间正房、东边一个小两间,院落的墙角处堆满了各式各样鞋子,在这里记者见到了腿脚不便但精神头十足的尚庆武。
他告诉记者明天就是中秋节了,他刚刚和妻子出去采购了一些中秋节回家要看望父母的礼品,平时他修鞋很忙,只有逢年过节才回家一次,现在父母年纪大了,他想以后尽可能地多回家几趟。
记者问及他家的房屋时,他指着小院说:“ 1987年那年,我在民政局的帮助下买了几十根椽子,批了地皮,扶持盖了这房子,才在这里安家落户,如果没有政府,谁知道我现在过得又是啥样的。”尚庆武话虽不多,但句句实在。
不一会儿,尚师傅干完手头的活,就要准备出门修鞋去了,妻子帮他把修鞋的机子和几张小凳子装在了三轮车上,他拄着双拐挪动到三轮车上,便骑车先行一步去往修鞋的桥头,家里陪伴尚师傅两口子的小狗拖拖紧紧追随在车子后面。
知名的修鞋匠
就在尚师傅刚把这些家当收拾停当,修鞋摊上的第一笔生意已经来了,一位六十岁左右的妇女手里提着一双脚后跟磨损的很严重的布鞋来找尚庆武。
“老尚,我的鞋子磨着穿不成了,你赶紧给我补一下。”她还没有落座,尚师傅就已经把鞋子从她手里接了过去。
尚师傅边修鞋边打趣地说:“哎呀,今天你的态度咋这么好,说话这么客气,平时说话恨不得把人吃上呢。”
正说着,在尚师傅身后静静卧着的拖拖也跑过来,冲着这位妇女旺旺叫了两声,好像也在和她说着玩笑话。
这时候,记者注意到,尚庆武的双手上长满老茧,手指都伸不直了,但他没有一刻的停顿和马虎,不到4分钟,他手头的这双布鞋就修补好了。
因为是国庆放假期间,大清早街上来往的人三三两两,所以尚庆武才有很多的时间对记者讲述他半价修鞋的缘由。
尚庆武三岁半因小儿麻痹后遗症致肢体残疾,他的童年几乎是在爬行中度过。1984年的冬天,同乡进城修鞋的马老五趁着农闲到村里挣钱,这让20岁的他也萌生了进城修鞋的念头。可是,买一台修鞋机的钱,在那时就是个天文数字。他左思右想,鼓起勇气找到了当时任乡领导的李生华,见到眼前这个拄着双拐,弱不禁风的残疾青年,李生华被他的韧性打动了,当场特批200元让他添置修鞋机。
有了这架修鞋机,尚庆武把众乡邻的旧鞋全部拿来,分文不要学着修。拆了缝,缝了拆,断针扎进手指里,他一咬牙拔出来,止住血,再接着干。一年下来,他竟然无师自通了。
1985年5月,尚庆武只身来到景泰县城,在景泰一中桥头附近,借了一间刚能放下一张小床的房子,开始了长达32年的修鞋生涯。
上街修鞋的第一天,连个坐的小凳子都没有,尚庆武捡了几块砖头坐在上面开始了自己的营生。这一天,他挣了4毛钱,一个月后,扣除其他开销,竟给父母捎去了20元。
尚庆武补鞋补得牢,价格又公道,生意便慢慢好了起来。由于鞋摊临近景泰一中,所以经常有学生来鞋摊上补鞋。那时候,农村学生穿的大多还是布鞋或者球鞋,容易破损,尚庆武看得出有些学生家里贫困,每次只收一半的钱,或者干脆不要钱。
就这样,他半价钉鞋的消息在学校不胫而走。很快,学生们都知道桥头钉鞋便宜。“中午吃完饭,来钉鞋的学生都需要排队。”尚庆武说道。
鞋摊临近学校,所以为学生钉鞋就成了尚庆武的“主要业务”。当初为什么要给学生半价钉鞋?尚庆武的想法很简单,他说:“最初物价水平很低,普通钉鞋收5分钱,给学生娃钉鞋我只收2分钱。因为学生不挣钱,他们的钱是父母给的,还要拿来生活。我少收点钉鞋钱,就当让他们多匀出来点钱吃顿早餐。”尚庆武说道。
随后,记者给尚庆武算了一笔账:平均每年钉鞋9000双,32年钉鞋数量超过28万人次,少收的钱少说也有好几万。尚庆武笑着说,这个账根本没办法算,自己也不算。
现在景泰县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尚庆武修鞋手艺精湛,童叟无欺,并且给残疾人免费、学生半价,鞋摊上的人气就一年年聚拢了起来。如今,32年过去,尚庆武已然成了这座小县城最“知名”的修鞋匠,口碑极佳,许多人只认准了尚庆武的鞋摊,即使排队等候,大家也要在他这修鞋。
修鞋匠的助学路
尚庆武说:“因为残疾,我没有上过学。”他家距离学校不到百米,当时8岁的尚庆武看到同伴们背着书包出门,就知道该上课了。他就爬到学校,在窗口听课。“听多少算多少。当时心里很难受,为什么我不能念书?”
后来,他在桥头修鞋,他便借助学校门口钉鞋可以接触学生的“便利”,尚庆武开始识字。到今天,绝大多数常见字他已经能够辨认。他说:“遇到不认识的字,我就写在手上,来了学生我就问。这已经实现我一大半读书的梦想了。”
问起他资助学生一事,尚庆武腼腆的说:“这不过是我素日的功夫,毕竟我挣的钱也不多,资助也是20元、30元不等,分次捐赠。”尚庆武说,正因为他没读过书,他很羡慕有书可读的贫寒学子。看到那些不好好读书到处转悠的学生就痛心,忍不住就想劝两句。
有一次,尚庆武碰见一个不学好,嘴里叼着烟的学生,他说:“干啥要像啥呢,浪费父母的血汗钱不说,还把身体造坏了,你看叔叔这个身体,都不敢放弃,何况你健健康康、聪明伶俐呢!叔小时候爬到校门口看人家读书,你咋不知道珍惜呢?”后来又见到那个学生,不好意思地对他说:叔,我已戒烟了,我的名次靠前了呢!
十几年前,一位来自景泰县五佛乡的学生,有一段时间不去上学却在桥头彷徨。尚庆武看不下去,请他吃了两碗酿皮,苦口婆心地劝说:“你不念书,像我这样的苦你吃不消,夏天晒死人,冬天冻死人。考上学校找个工作,坐办公室再苦,总比我好些。”听了他的话,这个学生回了学校,最终考上大学分配到了省城工作。现在这个学生,只要回景泰,就一定回去鞋摊看望尚师傅。
尚庆武说,受到他资助最多的,是一名叫康源的学生,高中时因家庭变故,生活无着。尚庆武听到这个情况后,经常带康源到自己家里吃饭,鼓励他勤学上进。1993年,康源如愿考上了大学,现在在安徽省一个县城的畜牧中心上班。逢年过节康源都会打电话问候他。
“我不要求他能为我干什么,只要他现在有出息,我心里就高兴,我帮助了别人,也算没有白活!”尚庆武说。
也有几个经他资助、最后没能考上大学,或是半道辍学的学生,尚庆武虽想不起他们的名字,但见到他们还能认出来。
生命中的温暖
任何人的生命里,或多或少的总有一抹抹温煦如春的光照,及至温暖多年。尚庆武说,知恩不报枉为人。他忘不了:小时候,生产队的饲养员马武发心疼他在地上爬,给他做了一副小拐杖,12岁生产队给他一份到瓜地看瓜挣工分的活儿,使他感到自己并不是没用的废人;1984年,乡里的老领导为他特批200元买补鞋机的钱,一个陌生人看他身体不便,帮他把补鞋机扛到车站;1987年县民政局为他盖了一座房子……
“平时修鞋,还有很多好心人帮助我,我还有什么不知足的呢?”提起这些,尚师傅的情绪有些激动。也正是这些过往,他的内心变得更加质朴和宽厚。
采访最后,尚庆武说:“做人就应该怀有一颗善良之心,仁爱之心,我的生活是一针一线缝出来的,也是景泰的父老们帮衬起来的。我为学生做不了多少事,其实他们帮助我更多,我少收孩子一半修鞋钱,就算是帮他们买了一个早餐饼子,表达一点微薄的心意。”
此时,秋日的暖阳正照耀在尚庆武的身上,尚庆武提醒身边的妻子“一会你再给爸买点桃酥,他老人家最爱吃这个。”尚庆武的妻子也是残疾人,不但患有严重的甲亢,早些年还因病失聪。
“女儿是1996年我抱养的弃婴,今年大四,学的是旅游管理,马上就要毕业了,国庆放假女儿没回来,她昨天晚上给我打电话,说让我放心,自己一定会找到一个好工作。”尚庆武说着,女儿能够顺利毕业找个称心如意的好工作是他现在最大的希望……
(华夏文明导报白银周刊记者 杨若玲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