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 因材施教 努力提高随班就读育人质量
育人是随班就读的根本任务。如何改进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提高育人质量,这是推进随班就读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教育部近期下发的《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随班就读育人环节所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总体要求、课程教学调适、完善学生评价等方面,就改进随班就读教育教学、提高育人质量作出明确规定。这些规定为随班就读优质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一、明确随班就读总体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推进随班就读,首先要明确总体要求和发展方向,这就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依法治教理念,重视关爱学生,坚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坚持普特融合、提升质量,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合社会。各地应根据《意见》的总体要求,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确立以提高育人质量为根本的随班就读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案,积极通过随班就读工作的全面开展,推动普通学校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导向的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努力提高随班就读育人质量。
二、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课程适性调整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人是千差万别的,特别是进入普通学校就学的残疾儿童少年,由于身心存在障碍,他们在学科学习和发展上面临着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不利。所以,开展随班就读的核心任务和工作重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课程教学调适,以使课程教学更加适合残疾学生的特殊需要和所有学生“广泛性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个学生高质量发展。
课程是育人的主渠道。如何才能使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学校听得懂、学得会、跟得上,课程适性调整是关键。关于课程调整,《意见》明确要求普通学校要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统一教材要求,充分尊重学生差异,遵循残疾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规律,结合每位残疾学生残疾类别和程度的不同状况,合理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在坚持统一教学质量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以根据残疾学生类别和障碍程度,参照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方案,为不同残疾学生增设专门的适合其特殊需要的特殊课程,开发和使用经过审定的特殊教育学校校本教材;普通学校还要根据残疾学生的独特性,重视个别化教育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努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对于残疾学生,普通学校不仅要注重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全面教育,更要关注开发潜能、补偿缺陷,特别是要加强安全教育、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体育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帮助学生提高自主生活能力和劳动技能,培养正确的生活、劳动观念和基本职业素养,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及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三、坚持因材施教,深化教学改革
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在推进随班就读过程中,普通学校的教学既要坚持课程标准的统一质量要求,又要根据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和特殊需要作出适性调整与改革。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要注重将集体教学与分层教学、个别化教学、差异教学、走班制等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增加教学的适切性。在教学方式上,要注重通过启发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要更多的采用互联网+、线上教育、智慧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推进育人方式的根本变革。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合作教学、支架教学和学生小伙伴的助学作用,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加强残疾学生学习的专业支持和资源支持,为残疾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教具、学具和辅助技术服务,加强对残疾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推进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的等高新技术在随班就读教学中的应用,努力用科技创新为残疾学生克服学习困难、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合理便利和有力支撑。
四、完善学生评价制度,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改革和完善随班就读学生评价方式,是推进随班就读、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一环。《意见》明确提出要改革随班就读评价方式,建立健全学生评价制度。首先是健全符合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实际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及办法。改变过去那种以分数论英雄的单一评价方式,将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修养、社会实践、科学知识以及生活技能掌握情况作为基本内容,并突出对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心理生理矫正补偿和劳动技能等方面的综合性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其次是在评价方法上,更加重视过程性、动态的、个性化的评价。主要是根据不同学生调整过的知识和能力目标作为评估依据,有针对性的实施个别化评价。再次是对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想继续升学的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为他们单独组织考试,提供盲文、手语等合理便利条件。(江苏省特殊教育研究会理事长、研究员 丁勇)